7月14日,在舟山举行的首届中国智能造船高层论坛上,浙江最大的造船企业金海重工宣布将投资30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项目,争取在5到10年内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化船厂,追赶日韩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金海重工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将大量引入机器人、数控或自动化设备,应用物联网、模拟仿真等前沿科技,对现有生产厂区车间进行全方位改造。
舟山江海联运产业投资基金去年成立,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由舟山市交投集团牵头工商银行等7家合伙人共同出资。去年已经敲定了首期20亿元的基金投资。
负责金海重工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是中船九院。中船九院项目主任孙路介绍,金海重工智能升级改造项目将以金海重工现有的长涂基地为依托,以50万吨级船坞为核心,以加工、制造、涂装等重点车间为主线,对硬件设施设备 系统软件和物流系统进行全面改造。
中国虽然已经是造船大国,但与日韩船厂在造船效率、质量、能耗等指标存在较大差距。海航物流coo、金海重工董事长李维艰今年3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就认为,中国造船业更大的问题不在于产能,在于效率。
中国船厂效率落后日韩
在首届中国智能造船高层论坛现场,金海重工与舟山江海联运产业基金签署了智能造船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浙江大学、中船九院、罗兰贝格以及多家智能制造供应商签署项目合作协议。
和日韩尤其日本的船厂相比,中国船厂在生产效率方面有不小的差距。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秘书长柳存根介绍,尽管过去几年间已经有所进步,但目前中国船厂平均每修正总吨需要28到30工时,而日本的船厂平均仅需要10工时,韩国船厂仅需要15工时,是中国的1/3和1/2。
和先进国家造船从工业3.0向工业4.0迈步不同,中国的船厂在自动化程度还有很大不足,尚在从2.0向3.0的水平过渡。“国内造船业自动化程度大概在25%,而日韩已经达到68%左右。”柳存根介绍,由于自动化程度低,生产质量相应地也受影响,中国设计差错率是日韩同行的10倍左右。
此外,中国船厂对中间产品的管控能力也相对落后。即使是国内先进的船厂,分段移动次数也几乎是日本的1倍,导致中国船厂的船体分段储备量居高不下,很多船厂都在50%以上,这种实质上的库存拖累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按照计划,金海重工将完成对信息化系统、车间和船坞、物流系统三大方面的智能化改造。通过改造,金海重工希望到2020年造船效率达到15工时/修正总吨,到2025年,造船效率进一步提高到10工时/修正总吨。
船厂人工成本上升、专业工/熟练工比例下降也是船厂选择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原因。智能化改造最终完成后,金海重工的用工数量有望减少60%。
依靠海航打造产业平台
在国外,类似的智能化改造在造船业已经有不少案例。
不过在西门子看来,智能化的前提是数字化。韩国的大宇造船之前就与西门子达成合作,双方共同研究包括订单、切割、船台、码头、物流等九大方面的数字化生产方案。
在宣布智能化改造之外,海航智造当天还宣布了建立2025国家工程园的商业构想。海航智造是海航在金海重工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制造业品牌。
李维艰表示,除了智能化改造,金海重工后续还将筹备资产管理公司、产业基金和海洋银行等项目,并吸引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落户舟山,建立智能制造资源平台。
为金海重工提供项目方案咨询的罗兰贝格战略表示,这一工程园区借鉴了ge做工业互联网产业平台的经验,目的是把控关键资源环节,聚合不同领域的龙头机构,打造核心平台。
具体从产业来说,随着平台逐步发展,金海重工的船舶产业将仅仅是这一园区的一部分,未来工程园还可能会引入飞机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上的企业。
依靠一个产业的智能化生产需求,带动相应产业链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在国内早有先例。围绕奇瑞汽车对提升生产效率的需求,原本是奇瑞一个装备制造科的埃夫特机器人迅速发展,购买知识产权并收购了海外公司,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
在建立智能化园区过程中,学界也将参与其中。除了与舟山的地方产业基金联手,金海重工也与浙江大学建立了合作,后者在船舶和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未来将有望运用到生产当中。